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回顾与下半年经济展望
作者:《经济研究》智库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发布:2022-08-06    阅读:5589次   


社科院经济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22-08-06 19:22 发表于北京



《经济研究》智库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在爬坡过坎中实现了经济的企稳回升。展望下半年,随着全球货币政策总体趋于收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仍在演化,全球经济增速可能趋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趋于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脆弱性上升。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已被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大大削弱。全球经济在2021年出现反弹式复苏后,今明两年增速将趋于下降。这一态势不仅表现在发达经济体中,也会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有所体现。只有正确认识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才能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目前来看,今明两年我国与发达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差仍在,对此要有充分的信心,同时我们要对当下自身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一是要全面客观认识我国经济复苏的力度和节奏;二是我国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分配格局尚未改善;三是我国尚未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状态,但存在资产估值调整的风险。综合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以及下半年内外需可能的变化态势,我们预计,如果下半年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2022年下半年中国GDP可能实现5.5%左右的增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增速优势仍相当明显;CPI将在较小范围内波动,全年涨幅在2.0%左右;PPI则降继续逐步回落,但回落速度可能受国际地缘冲突演变态势影响。考虑到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相对疲软,需要发挥财政政策有效弥补社会需要不足的作用,持续发挥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带动实体企业投资预期收益率上升和居民收入增长,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微观主体预期较弱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货币被实体经济部门吸收、形成有效投资和消费面临一些困难,货币政策操作可能更容易影响资产价格。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仅要配合政府债券发行,适时调控流动性状况,而且要关注资产价格,防止出现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

一、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逐步企稳回升


  2022年,我国经济开局良好,1-2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呈现较快回升。进入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显现;4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疫情防控措施升级、供应链产业链受到相当程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显著承压。5月份以来,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多地生产生活秩序陆续恢复,一揽子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相继推出并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5%,比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低2.8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延续较快增长势头;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下降2.9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速低1.8个百分点,增速有所回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下降3.0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速下降5.4个百分点,下降比较明显。总体来看,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速持续加快、第二产业增速由升转降,第三产业增速持续弱于疫情暴发前水平。

微信图片_20220806193807.jpg

  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1%、32.1%、35.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较2019年同期下降26.9个百分点,贡献率明显下降,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则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8.3个百分点、18.6个百分点。


  受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和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维持较快增速。上半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明显,但在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和基建投资增速回升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比一季度末下降3.2个百分点,但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各主要分项来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4%,比一季度末下降5.2个百分点,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7.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末下降1.4个百分点,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4.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5.4%,比一季度末降低6.1个百分点,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低13.7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220806193852.jpg

  受疫情影响消费复苏步伐受阻,但6月份消费增长有所恢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比一季度增速降低4.0个百分点,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低5.1个百分点;其中,受疫情影响,3-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平均增速为负7.1%,在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后,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升至3.1%。上半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0.1%,餐饮收入同比下降7.7%;在商品零售中,汽车销售上半年同比下降5.7%,3-5月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汽车产销两端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汽车销售同比平均增速为负18.4,下降比较明显,6月份,随着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叠加部分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的实施,汽车销售同比实现了13.9%的增长。疫情冲击之下,线上销售较为活跃。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6%,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6.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达到25.9%,较2021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220806193903.jpg

  在境内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居民出行明显减少,这对部分服务行业复苏产生了不利影响。上半年,民航和铁路客运量同比分别下降51.9%、42.3%,其中,受疫情影响,3、4月份,民航和铁路客运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6.5%、69.8%,5、6月份,民航和铁路客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3.1%、51.9%,降幅有所收窄。


  外贸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速下降,外贸顺差创同期历史新高。上半年,我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0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下降3.2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为173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外贸进口为13468亿美元,同比增长5.7%,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下降7.3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3854亿美元,创同期历史新高。今年一、二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5.6%、12.7%,受疫情等因素影响,4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下跌至3.7%,但随着产业链供应链的逐步恢复以及前期积压的出口订单释放,5、6月份我国出口增速快速反弹至16.7%和17.9%;进口同比增速,今年一、二季度分别为10.8%、2.3%,进口增速二季度出现快速下降。出口维持较高增速叠加进口增速较快下降,推动了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创下同期新高。

微信图片_20220806193913.jpg

  从生产端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各行业复苏差异仍非常明显。上半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增幅比一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也低了3.1个百分点;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2.2个百分点,较前两年同期平均增速低3.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上半年,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2.8%、4.6%、0.8%,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9.2%、5.5%。在疫情冲击之下,不同服务行业的结构分化较一季度更为明显。如果以2019年上半年GDP增速6.0%为基准,2020-2022年同期GDP复合平均增速4.3%为基准值的71.7%,若某一行业增加值三年同期复合平均增速与2019年上半年行业增加值的增速比值超过71.7%,则认为疫情暴发以来,该行业的复苏状况良好,否则为较差。可以发现,疫情暴发以来,复苏较好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复苏较差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其中,住宿和餐饮业2020-2022年同期复合平均增速为负4.6%,而2019年上半年增速为5.4%,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微信图片_20220806193926.jpg


  (二)城镇调查失业率先升后降,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上半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均值为5.7%,较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从各月份失业率状况来看,1、2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5.5%,失业率水平和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往年季节性规律;3月份,受乌克兰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城镇失业率上升为5.8%,变化趋势与季节性规律出现偏离并开始阶段性突破5.5%的界限;4月份,随着疫情影响范围扩大,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攀升至6.1%,创下2020年2月以来的新高;5、6月份,在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多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并加速落地后,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开始逐步走低,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5%。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不同,我国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呈现持续攀升。6月份,在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我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19.3%,较上月提高0.9个百分点,创下2018年初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新高。上半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9.5%,较去年同期进度放慢4.0个百分点。     


  (三)PPI同比读数下降、CPI涨幅有所增加


  上半年,我国PPI上涨7.7%;其中,一季度上涨8.7%,二季度上涨6.8%。分月来看,年初受乌克兰危机等国际地缘政治因素影响,2月份我国PPI环比上涨0.5%,改变了去年12月份以来的下降走势,3、4、5月份PPI环比分别上涨1.1%、0.6%、0.1%,在前期脉冲效应减弱后,6月,我国PPI环比回落至零增长。在环比涨幅有所起伏的过程中,主要受去年基数抬升影响,我国PPI同比涨幅逐月回落;6月份,PPI同比上涨6.1%,较1月份下降3.0个百分点,其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贡献下降了5.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贡献上升了2.5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CPI上涨1.7%;其中,一季度上涨1.1%,二季度上涨2.3%。分月来看,年初受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影响,1、2月份,我国CPI环比分别上涨0.4%、0.6%,基本符合季节性规律;受能源价格上涨、疫情造成的物流受阻和囤货需求增加影响,3月份,我国CPI环比持平,与节后通常环比下降的季节性规律发现偏离,4月份,CPI环比出现0.4%的上涨;5、6月份,随着物流好转和囤货需求下降,CPI环比分别转为下降0.2%和持平。我国CPI同比涨幅,3月份超过1.0%,4月份进一步超过2.0%,6月份同比上涨2.5%,主因仍然是受到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6月份,CPI翘尾因素贡献约为1.2个百分点,较2月份提高了1.3个百分点。疫情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仍然制约着非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上半年,我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仅上涨1.0%,涨幅较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二、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及需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


  全球经济在经历2020年的深度衰退后,2021年呈现出较快的反弹式复苏,2022年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下降。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恢复缓慢,叠加部分发达国家空前规模的财政救助和超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全球通胀持续快速走高。2022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无疑给本已脆弱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进程带来了新的困难,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短时间内快速攀升;同时,新冠疫情还不时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形成新的扰动,推升其他消费品价格。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经历近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财政刺激已退潮的情况下,加快货币政策收紧步伐以抑制总需求,避免通胀成为长期内更为棘手的问题,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的唯一选择。一些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迫于国内通胀和资本外流压力,已开启更为激进的加息进程。


  2021年1月,美国CPI同比涨幅仅为1.4%,当年12月即上升到7.0%;进入2022年,受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美国CPI同比涨幅接连突破8.0%和9.0%,6月份已攀升至9.1%,这是自1981年12月以来的最高通胀水平。在此情况下,美联储自今年3月以来已连续加息四次,加息幅度也由首次的25个基点,提升至75个基点。欧元区调和CPI,2021年1月仅为0.9%,当年底即上升至5.0%;2022年以来,因能源等经济联系与俄乌更为紧密,欧元区通胀上升斜率较美国更为陡峭,6月份欧元区调和CPI已攀升至8.6%,这是欧洲货币联盟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央行7月份超预期加息50个基点,这是其近22年来最大幅度的加息,也由此结束了欧元区长达8年的负利率状况。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如:巴西、墨西哥在2021年就已开启加息进程。


  部分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步伐加快是否会引发广泛的经济衰退,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则较为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22年、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调整为3.2%、2.9%,较4月份的预测值分别调降了0.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速分别由4月份的3.7%、2.8%、2.4%调降至2.3%、2.6%、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则由4月份的3.8%调降至3.6%。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美元指数的上升,全球贸易总量增速也可能出现下滑。从包含中国、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在内的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商品出口额来看,今年1-5月份,这些经济体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为11.9%,增幅远低于去年23.2%的水平,向疫情前均值回归的态势非常明显。IMF最新预测将2022年世界贸易量(包括货物和服务)增速下调了0.9个百分点至4.1%。


  在全球融资环境总体收紧、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暴发债务危机的风险上升、国际贸易总量增速将趋于下降。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波动的情况下,一些粮食、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潜藏的社会矛盾容易激化,从而可能增加全球的不稳定性因素。


  (二)下半年中国经济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已被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大大削弱,全球经济在2021年出现反弹式复苏后,今明两年的增速将趋于下降。这一态势不仅表现在发达经济体中,也会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有所体现。只有正确认识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才能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疫情暴发后,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大规格财政和货币刺激推动了需求的快速扩张,部分带动了就业和供给的恢复。但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缓慢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的情况下,前期大规模需求扩张性政策的弊端开始显现,高企的通胀迫使发达经济体加快货币政策收紧步伐,经济增速在今明两年趋于下降已难以避免。疫情暴发后,我国在供给端较快恢复的情况下,内需偏弱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来看,今明两年我国与发达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差仍在,对此要有充分的信心,同时我们要对当下自身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1. 需要全面客观认识我国经济复苏的力度和节奏

  今年上半年这波疫情过后,市场对我国经济反弹的力度存在一些质疑,认为当前的经济反弹力度明显弱于2020年,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增长、房地产销售、出口增速等方面。对此,需要全面客观地加以认识。


  一是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改变可能会主导消费增长并影响房地产销售。经济学理论对居民的消费行为有比较深入的刻画和解释,在面对暂时性的收入冲击时,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一般难以发生大的改变,但如果冲击造成的收入下降被居民越来越多的看作更长期的问题,从而改变对永久性收入的预期,那么其消费行为将可能发生较大改变。如果以最近三年(12个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季度平均增速作为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的话,那么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较2020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在疫情暴发以前,全国居民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稳定在8.8%左右,2020年二季度下降为7.8%,今年二季度已下降至6.9%;其中,疫情前城镇居民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稳定在8.0%左右,2020年二季度下降为6.9%,今年二季度进一步下降至5.8%(图5)。

微信图片_20220806194002.jpg

  当境内疫情有所反复的时候,居民消费在短期内受到抑制;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时候,居民消费结构会向常态化修复,但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将会主导更长时间内的消费变化趋势,从居民近三年的消费支出季度平均增速可以非常清楚地察觉这一点(图6)。因此,在经过2年多的疫情冲击后,即使居民收入在今年三、四季度出现较快修复,消费反弹的力度也会相对温和,扭转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

微信图片_20220806194032.jpg

  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放缓叠加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等房地产长周期下行因素,会对我国商品房销售形成较大制约。6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跌的城市分别有48个和57个,较去年12月均增加了31个。随着房产价格总体有所下跌,居民观望情绪加深,这也会制约我国商品房销售的改善。在我国人口结构转变和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我国仍需坚持“房住不炒”,加快构建房地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注重解决房地产业发展中的地区和结构性问题。

 

  二是在全球外贸增速回落叠加我国外贸出口占比已处高位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速难以再次快速提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久,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就实现了生产端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全面恢复,在海外疫情快速蔓延造成生产恢复缓慢而消费仍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快速提升。在包括中国、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在内的经济体外贸出口总额中,中国2020年出口占比由疫情前的22%左右,跳涨到24.6%。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较快,全球贸易总额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此过程中,中国很好的利用了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和自身产业链的优势实现了出口占比的进一步提升。进入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叠加上年基数抬升,今年前几个月全球贸易总额增速呈现回落之势。1-5月份,包括中国、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在内的经济体商品贸易总额同比增速为11.9%,与2017-2018年平均增速9%较为接近。随着全球货币政策总体收紧,世界贸易总额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叠加中国外贸出口份额已处高位,一些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生产较快恢复,我国出口下半年可能难以再现两位数增长的局面。

微信图片_20220806194043.jpg


  2. 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分配格局尚未改善

  今年上半年,虽然我国PPI-CPI同比读数表现的剪刀差呈现较快收窄,但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分配格局仍未改善,这有可能影响下游企业的盈利和投资行为。上半年,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逐步抬升影响,我国P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6月份PPI同比上涨6.1%,较1月份下降3.0个百分点;我国CPI同比读数则在去年同期基数下降的情况下,逐步走高,6月份CPI同比上涨2.5%,涨幅较1月份提高1.6个百分点;从同比读数来看,6月份我国PPI-CPI剪刀差已较1月份收窄了4.6个百分点,这容易使人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分配已大幅改善的错觉。如果以2021年1月份的价格为基数,计算去年初至今年6月份的PPI和CPI上涨情况,以消除去年基数变化对今年PPI和CPI同比读数的影响,可以发现2022年6月,我国PPI相对于2021年1月已上涨11.5%,在PPI同比读数高达13.5%的2020年10月份PPI较2021年1月上涨10.5%;而2022年6月CPI相对于2021年1月仅上涨1.6%。因此,以去年初的价格为基数,PPI与CPI间的剪刀差仍高达9.9个百分点,比今年1月的剪刀差扩大了1.1个百分点。(图7)


  在此情况下,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其中,上游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19.8%,中下游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10.4%。从我国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21、2022年一季度财务报告来看,数量占比15%左右的采矿业和上游原材料企业利润,2021年一季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32.9%,2022年一季度占比已经提高至37.8%,上升近5个百分点。我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润分配改善可能还有待下半年PPI环比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才能实现。

微信图片_20220806194052.jpg


  3. 我国尚未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状态,但存在资产估值调整的风险

  今年上半年个别月份我国居民新增贷款为负,引发市场对居民部门缩表和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讨论,担心私人部门不断通过减少支出来增加储蓄,带来持续的总需求缺口和经济下行压力,甚至出现像日本进入上世纪90年代那样,经济长期缓慢增长。由于居民负债相对刚性和稳定,因此讨论资产端变化对于考察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更有意义。当前,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中(除去人力资本这类特殊资产)超过70%为房产,金融资产占比10%左右,其他类型资产包括工商业资产、收藏品等占比也在10%左右。目前来看,这些资产的价格有所波动,但总体较为稳定,未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如果居民资产端的变化是来自资产估值的主观下降,从而造成居民感觉目前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再合意,那么居民相应会不断减少支出以增加储蓄,使资产负债表恢复至新的合意水平。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尚未发生。


  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收入下降和疫情对消费环境的破坏,居民在一些季度增加储蓄仍主要是一种被动性储蓄和平滑消费的需要。从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在境内疫情出现反复的季度,居民消费率下降,但在疫情形势总体稳定后,居民消费率向疫情前水平恢复的态势比较明显。2021年二至四季度,我国居民平均季度消费率为71.2%,较2019年同期平均季度消费率仅低0.7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就作出我国已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判断可能为时尚早,但应该关注我国确实存在着资产估值调整的风险。


  在我国潜在增长率逐年缓慢下行的过程中,近年来我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些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回报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减慢。以往基于经济高速、中高速增长的资产高估值确实面临下调的风险,如果这种调整最终发生,可能会对经济形成较大冲击,甚至有酿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三、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可能的基本态势和简短政策探讨



  (一)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可能的基本态势


  我们对下半年中国消费、投资、净出口的走势判断,仍然可以沿用年初做出的研判(详见课题组年初发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回顾与2022年经济展望》),而且形势更加明朗。


  在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的情况下,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虽然,在经历几轮疫情冲击之后,我国经济恢复的速度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基建投资稳增长和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在下半年仍会持续,我国经济增速下半年有望达到5.5%左右。一些国际组织近期下调了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调整为3.3%,较4月份下调1.1个百分点;亚洲开发银行(ADB),7月份发布的《2022年亚洲发展报告》补充报告,将中国2022年经济增速预测值调整为4.0%,较4月份调降1.0%。我们觉得上述机构有可能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即使2022年全年中国GDP实现了4%以上的增长,那么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增速优势仍相当明显。


  物价走势方面,预计下半年CPI会在较小范围内上下波动,全年涨幅在2. 0%左右;下半年PPI可能继续逐步回落,但回落速度可能会受到国际地缘冲突演变态势的影响。下半年,一方面因疫情形势总体好转,服务消费价格上涨的约束缓解,另一方面前期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会逐步向下游工业消费品传导;同时,猪肉价格在下半年可能有所抬升,但快速上涨的可能性仍然不大。综合判断2022年全年CPI涨幅会超过上年,但仍处在相对温和的区间。随着海外实物消费增速的减弱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处于高位等因素影响,叠加国内保供稳价政策的持续,下半年PPI将继续逐步回落,但回落速度可能会受到国际地缘冲突演变态势的影响。


  (二)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逐步扭转微观主体预期


  在经历两年的疫情影响之后,今年上半年我国又遭受了乌克兰危机和2020年二季度以来最为严重的疫情冲击;产业链下游企业利润受到挤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失业率阶段性上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减弱。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高效推出了一系列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在爬坡过坎中,二季度经济仍实现了正增长。下半年,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相对疲软的情况下,继续实施适度需求扩张政策,稳定内需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十分必要。为此,要发挥财政政策有效弥补社会需要不足的作用,持续发挥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带动实体企业投资预期收益率上升和居民收入增长,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微观主体预期较弱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货币被实体经济部门吸收、形成有效投资和消费面临一些困难,货币政策操作可能更容易影响资产价格。因此,此时的货币政策不仅要配合政府债券发行,适时调控流动性状况,而且要关注资产价格,防止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目前情况下,应该认识到微观主体预期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微观主体存在于观念中的对未来发展态势的预期,最终要到现实中去验证,从而更新原有认识形成新的预期。目前出台的政策关键在落实并让微观主体真正感受到投资收益率或收入的持续改善,从而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而根本扭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

    课题负责人:黄群慧

    执行负责人:杨耀武

    课题组成员:刘洪愧 李天健 

    孙小雨 贺 颖 周慧珺

    本报告执笔:杨耀武


(编辑:刘益建、张佶烨;责任编辑: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