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宏观视角下财政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三个问题
作者:彭文生    发布:2022-08-08    阅读:4388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2-08-07 13:05 发表于北京


2022年6月16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中国财政学会区域财政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联合举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下的区域财政研讨会”。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现将整理后的发言实录附后,供读者参考。
















我从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讲讲对财政的角色的一些思考,讲三个问题,一个是老的问题,两个是新的问题,前者与后者实际上有一个类似的属性,相互联系。


 一、土地要素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角色


实际上,土地是典型的很难形成统一大市场的生产要素,这是其属性所致。土地在空间上不可移动、时间上不可转换,而其他的生产要素,尤其是生产性资本在空间上是可以移动的,比如某地汽车不足可以从其他地方进口,中国的汽车不足可以从国际进口,全球的汽车不足时,可以增加生产产能。但是土地无法进口,比如北京土地不足,河南尽管土地较多也无法将土地移到北京来。所以,土地是一个典型的不能形成大型经济体统一市场的生产要素。

近几年,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讨论,包括关于地票的交易转换,从技术层面看,在某些方面的交易转换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从宏观逻辑来讲,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土地的特殊角色。基于土地空间上不可移动、时间上不可转换的特殊属性,强调土地市场实际上存在问题,这也是过去二十年我国宏观经济累积的问题的一个症结所在,和地方财政结合起来讲就是“土地财政”。实际上,过去这些年不是土地财政,而是土地金融。基于土地不可交易的地方特殊属性,真正的土地财政是房地产税。这些年,我们过度强调房地产市场,土地财政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卖地的财政,但实际上是金融。卖地的资金哪里来?基本上是从银行或者其他类似的金融路径获取资金,包括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开发企业的开发贷款。延伸到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如果称其为金融,没有违约问题,如果称其为财政,又不能享受政府信用的低融资成本。解决这个老问题的思路就是引进房地产税,降低卖地收入的重要性。另外两个新问题与此相关。


二、绿色转型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第二个是绿色转型,比如环境方面的转移支付。实际上,转移支付是从支出视角,如果从税收视角,我们如何通过税收制度促进碳减排、促进碳中和?这是地方财政或者说财政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通过碳税还是碳交易市场增加碳排放成本?现在全球主要关注碳交易市场。去年4月,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从宏观角度讲,能否真正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从目前的碳交易来看,碳排放成本并非由消费者直接负担。实际上,该成本最终由高能耗相关地区、省份的消费者负担,这是因为在生产环节,尤其在上游发电环节导致的高能耗会提升当地的生产成本。有些地方如北京市、上海市以服务业为主,从消费视角看,碳排放量较大,但是目前碳交易市场主要在生产端,而非消费端,这就存在公平问题,以及最后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思考碳税,因为碳税能使引致碳排放更高的消费者付出更多的代价。当然,任何环境之下征税都有社会层面的阻力,应该要把环境的征税、碳排放的征税和其他方面的减税结合起来,使总体的税收负担不增加,但是税制结构变化,这是个新的问题,也是在思考未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财政问题时,将面临的新挑战。


三、数字经济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数字作为生产要素,属性与土地相反,其流动性与通用性非常强,比如四川、广西消费行为形成的数据可以在上海、北京、杭州这些沿海城市创造价值。但是,数据如何确权?数据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如何归属?数字经济时代下,统一大市场面临着全新挑战。目前国际上存在许多讨论,比如反垄断问题、欧洲讨论的数字税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包括我们区域财政或者地方财政学会、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是思考中国统一大市场和财政相关的问题。




End

















审稿:程瑜 闫晓茗

编辑:李雅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