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2002.02.21)
作者:刘世锦    发布:2004-04-16    阅读:4795次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世锦

  
  (50人论坛·北京)记者: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从短缺走向买方市场的中国,面对着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国内市场潜力远未发挥的矛盾。最近,党中央特别强调要抓紧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请问,就一般意义而言,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中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吗? 
  刘世锦: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正是通过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实现的。在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换、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生产和技术,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一般来说,一个新的增长阶段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一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 
  
  记者:您能举些具体例子说明结构调整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这种规律性的作用吗? 
  刘世锦:可以美国和日本作一比较。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受到日本强有力的挑战,竞争力下降,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进行了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并将高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从而推动了美国经济90年代以来持续的强劲增长。而日本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没能在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结果至今没能走出低谷。 
  
  记者: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这中间经历过哪几次结构性调整? 
  刘世锦:改革开放开始以后,我们通过对以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反思和调整,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纺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我国又出现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瓶颈”的制约,增长速度被迫放慢。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以家电等新一代消费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房地产和证券等为重点的高速增长时期,同时也出现高通胀、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到1996年平稳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两次大的结构调整和转换,为过去20多年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您认为我们这次结构调整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与过去有什么变化?这次结构调整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 
  刘世锦: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原有的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要转变。发达国家在调整,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在调整,尽管调整的内容、难点各不相同。我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或者说,已经到了一个不经过大幅度结构调整,经济将难以获得进一步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这次结构调整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传统产业普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升级型”调整。而80年代初的结构调整是“补课型”的,90年代的调整则是“填平补齐型”和“升级型”的结合。 
  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进行的致力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型”调整。就是说,要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明确哪些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应重点发展,哪些行业具有潜在竞争力而应着力培育,哪些产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竞争力而应“积极放弃”,从而进行“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 
  
  记者: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这次结构调整中的意义何在?
  刘世锦:这次结构调整正是在技术进步加速,正在对经济全局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致力于技术结构升级的调整。同时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形成结构调整新机制的调整。 
  
  记者:最近英国《泰晤士报》刊文说:中国经济现在有三种经济,一种是规模巨大的18世纪的农业,一种是规模巨大的20世纪的工业,还有一种是规模很小的21世纪的先进技术产业。您认为中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存在哪些主要结构性矛盾? 
  刘世锦:从现阶段看,我国经济中大体有如下一些主要结构性矛盾  
  一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产出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扭转,而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 
  二是城乡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是地区之间的矛盾。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加大。另外,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还存在着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分割、对外封锁、对内自我保护的现象。 
  四是产品和生产能力结构的矛盾。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和生产技术能力过剩,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而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则供给不足,有些不得不依赖进口。 
  五是产业组织结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低水平过度重复、分散、小规模等问题,其中突出的是行政条块之间的重复建设。 
  六是消费结构矛盾。在吃、穿、住基本满足之后,出现低层次消费过剩、高层次消费不足的“消费断层”现象。 
  七是金融结构矛盾。以几家大的国有银行为主渠道的金融结构,难以对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有效服务。 
  八是所有制结构矛盾。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功能错位的问题在某些领域仍很突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 
  
  记者:您认为产生上述矛盾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刘世锦:概括地讲,首先是受历史上发展战略的影响,其次是受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受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和转轨过程中新产生的体制和政策的影响。 
  
  记者:那么请问,您认为在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问题上,关键是抓什么?
刘世锦:我认为,第一,是正确处理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以发展带动调整,以产业升级带动部分产业和企业的退出,最终通过调整为发展注入活力。第二,是正确处理改革和调整的关系,将改革作为调整的中心环节,通过改革创造出能够适时进行动态调整的新机制。如果在改革难点上“绕着走”,仍寄希望行政干预,效果难以乐观。第三是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