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企业的出路(2002.03.04)
作者:林毅夫    发布:2004-04-17    阅读:3707次   

中国企业的出路

林毅夫

  
  (50人论坛·北京)问:你目前最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答: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
  一个企业如果是正常管理,在一个竞争性的经济当中,能够获取社会可接受的利润率,企业就有自生能力;如果企业无法获取社会可接受的利润率,除非政府扶持,否则企业不能长存。
  这个概念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是不会有的,因为它是一个竞争的市场,投资是理性行为。如果投资错了,企业就死了,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进入的行业、选择的技术,是有自生能力才能存在的。因此西方企业强调管理:管理好,利润就高;反之就低。
  但是对于我们这种转型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企业即使是正常管理,也没有自生能力。为什么呢?因为政府经常会为了一些目标,去设立一些企业,典型的就是我们重工业发展的时候。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这种情况,其它发展中国家如韩国,以前朴正熙时代,政府支持建立了一些大型的资本很密集的企业。这种企业与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一致,就会导致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当中,无法与符合比较优势的外国企业竞争,就要政府扶持,就会引起一系列问题。但这个问题,在西方基本是看不到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看到很多现象。比如中国股市。
  
  问:那么,中国股市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答:我们股票市场开始的时候是散户,投机性就很强。后来就认为外国都有基金,基金一般都长期持有(股票)。我们就引进了基金。可是引进基金以后,就不仅是投机了,还变成操纵(股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我刚才讲的(企业)自生能力有关系。
  我们现在上市的都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大型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是资本很密集的企业,这是些不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企业。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越来越开放,产品竞争越来越厉害,国家的保护越来越少,这些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的现象就表现出来了。过去不表现出来是因为过去有垄断,(产品)价格可以定得非常高。还有当时计划经济的时候,各种要素的价格都被人为压低,这些企业都能赚钱。
  比如说辽宁,在60年代的时候,一省的产出占我们全国产出的一半。为什么能占一半?它的产品价格都定得特别高,要素价格都特别低,包括资金、外汇、人才的价格,所以利润就很高。那时候就没有看出自生能力的问题。
  改革以后,竞争进来了:外国的产品可以进来,合资企业也能进来,它们的资金比较多,这是它们的优势。另外,我们国内各种(要素)价格都上涨了,比如工资涨了,资金从拨款改成贷款��拨款不用付息,贷款要付息。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都出现了。
  出现问题以后,我们成立股票市场的一个目的是给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一个出路。但是并不是说(企业)上市以后就会有自生能力了,因为这是先天不足的东西。为什么股票市场会有这么多复杂的现象,或者说用现代经济理论很难解释的现象?道理很简单,如果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竞争的环境中是不可能获利的。
  
  问:这么说中国股市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企业?
  答:对。企业不能获利的话,那么散户就不能长期持有(股票)。我们有句话说,“炒股炒成股东”是“三大傻”之一。因为你基本不分红的话,我长期持有就一点收益都没有,然后就要投机。可是改成基金以后,也是同样的道理。基金要是长期持有(股票)的话,基金不赚钱了。基金就不止是投机了。散户不能操纵价格,基金的资金规模大了以后,就可以操纵价格,变成操作(股市)了。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企业。包括其它很多现象,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也能比较好地解释。
  
  问:国有企业是否是一种经济上可行的企业模式?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是经营不好的,但这不能代表说,国有制本身就一定不好。我们也可以看到非常有竞争能力的国有企业。
  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国有企业经营不好?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有政策性负担。这个政策性负担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社会负担,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建立的时候就是为了一定的社会目的。
  我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问题就是:当它有政策性负担的时候,就会有政策性亏损。谁应该为政策性亏损负责?政府。政府就必须给国有企业各种优惠和补贴。有了各种优惠和补贴,问题变得更复杂。因为企业实际在经营,政府并不经营。这里面就会出现经济学所说的信息不对称。
  比如说,(企业)到底生产了多少,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了多少价格,只有经营者知道,所有者(政府)不知道。而且(企业)雇佣很多人,到底有多少是用在生产上的也只有经营者知道。有了政策性负担,企业就很容易利用这种信息的优势,把一些经营性亏损也说成是政策性负担造成的。政府在分不清的状况之下,就只好把所有亏损包下来。因此,国有企业经常就会多雇用一些工人啊,还有贪污腐败的问题就会出现。
  国有企业确实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政策性负担。政府在分不清信息的情况之下,给国有企业很多漏洞。
  反过来,如果国有企业没有政策性负担的话,经营不好谁来负责?企业的经营者自己负责。经营不好,该换经理就换经理,实在不行,该与别人合并就得合并,可以与其它国有企业合并,也可以与其它企业合并;到最后,再不行该破产就破产。破产政府也不必负责,是企业自己经营不好。
  把政策性负担消除后,是不是国有企业一定能经营得好?也不见得。就像私营企业也不是都经营得好。私营企业也有破产。
  我并不主张多建国有企业,政府应该从经营部门退出来。但是现有的国营企业,是不是这样它就能经营好?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政策性负担不消除的话,私有以后可能问题更大。为什么呢?如果还是国有的时候,国有经理可以借有政策性负担作为借口,但他知道这是借口,拿了优势和补贴之后呢,各种资产转移是不合法的,这个他知道;如果是变成私有企业了,你给他一个政策性负担,他同样要跟国家要保护补贴,而且要得越多,往他口袋里塞得越多。因此,要是不把政策性负担消除,现在把它(国有企业)私有化,导致的结果是,政府给的补贴会更多,不是更少,而且企业没效率的问题同样会存在。这有很明显的例子,比如东欧的改革。
  我的个人看法并不是说,政府应该一定要保有这些国有企业。我的看法是,新的绝对不要进入。旧的怎么解决呢?首先把它们的政策性负担剥离,企业自己才能变成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在这种状况之下,它经营不好就是管理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就可以按照一般企业的问题来解决。这里面包括换厂长,换经理,包括被收购、合并或者破产。
  
  问:应该如何看待“发展民族工业”这样的提法?
  答:这是个很传统的看法,因为现在企业一般强调国民待遇。比如就像IBM、波音这样的,它的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但是它的资金是从全世界来的。波音的股东当中大概只有30%来自美国,60%多是海外。(我现在记得可能不大准确)包括像IBM,大概也就是30%(股东)都是美国人。所以,它现在到底是美国的公司呢,还是不是美国的公司呢?
  第二,它到中国来投资、设厂,尤其是合资企业到中国来,雇用我们的工人,交我们的税,利润最终是属于股东的,股东呢也不是美国人啊?对不对?相当一部分还是中国人。所以,只用民族产业这个观念来看呢,不是特别合适。最重要的还是怎么能让我们经济发展得快。如果能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快,就是有利的。
  
  问: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应当如何应对挑战?
  答:加入WTO以后,我们的资本密集的产业,比如说我们的汽车产业,这方面会有一点挑战。因为加入WTO以后,它的一个主要精神不是要降低关税,而是取消这个配额,降低市场障碍,中国经济跟世界经济更一体化,政府可以用来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减少。问题就是政府用来保护这个手段到底该不该除?实际上,改革之前的30年,(中国)已经有明显的经验,用这种手段保护是保护不起来的。比如像汽车产业,我们从50年代初就保护了。可是我们到了80年代,就是到现在,汽车产业还是没有办法竞争。已经保护了三四十年了,都保护不起来,你还要继续保不保?
  那中国汽车产业是不是会垮?我觉得也不见得。我们汽车产业最近这几年为什么发展这么困难?因为汽车产业是一个资金比较密集的产业,尤其开发、研究、整车生产、资本投入比较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那么资金比较密集的产业不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资金规模小,相对价格比较贵。
  在这种状况下,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跟国外合资,另外一种就是到国外去上市。从汽车产业来看,来年走合资的道路比较合适,因为它不仅是资金的问题。如果直接与国外汽车厂合资的话,就直接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就可以发展得不错。我们国内的主要汽车厂不都是已经跟国外的汽车厂合资了吗?
  其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竞争压力。加入WTO以后,对我们来讲,应该是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方面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问:您提出的“新农村运动”是不是一个刺激内需的措施?
  答: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事实上,像我们城市里这些过剩的产品,也不能说目前它大部分在社会上就是过剩的,其实都是90年代堆集起来的。而电冰箱、电视这些,对于农村来讲,都是非常适用的。而且农村里面现在(电器)的普及率也很低。如果把农村市场发动起来的话,没有绝对的过剩。最主要就是,农村市场没有启动起来。
  可是要启动农村市场,我想有两个问题。收入是一个问题。但是收入的增加不是马上能增加的,只能每年逐渐增加。可是过剩的生产能力是一个存量概念,收入增加是流量,流量相对存量来讲太小了。我个人认为,其实农村现在有一些存量的消费、存量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也是我在新农村运动里面所讲的条件。
  现在我们过剩的都是现代化的产品,现代化的产品都要有一些基础设施跟它配套。那些基础设施如果没有的话,它就不会有(需求);如果你把基础设施改进以后的话,(农村)对现代化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石数鸟的政策。因为你看它又可以解决消化我们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现在农村收入增长这么慢,跟这几年乡镇企业大量倒闭(有关系)。如果刚才讲的,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话,很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提供的产品。乡镇企业如果活了,农民的收入也就多了。再来,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问:中国的贫富分化在加剧,这种城乡之间的贫富分化是否会对“新农村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答:城乡的收入差距肯定要有,要不然怎么会有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每个国家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但是我们希望不要让它变得越来越大。像我刚才提的“新农村运动”,如果解决城市里的过剩的生产能力,那么城市里面投资就能够继续增长,就能够给农村人口转移提供机会;农村人口转移出来以后,对农村有很多好处。这个好处有几方面。因为他们(农村人口)转移出来以后,他们可能会寄钱回家,增加(收入)来源;第二部分,他们转移出来以后,他们的地就留在农村里面,农村的人就有更多的生产资料;第三部分,他们(农村人口)出来以后吃商品粮,要消费,就会给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更大空间。如果人都留在农村里面,他们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啊?这样做的话就能够让城市的经济发展,靠不断让农村人口转移出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问:目前,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衰退,您预期衰退会持续多久?
  答:我个人对这个的看法比较悲观一点。
  比如美国的衰退,相当大程度是跟它的泡沫经济有关。泡沫高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财富很多,消费就很多。美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它的消费主要是由国内产生的,所以美国的出口只占它的GDP的大概8%左右。也就是说,(美国)92%的生产是满足国内消费的。那么在泡沫很高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财富多,它就必然会为满足国内消费的增长(而投资)。那么,投资又增长,消费又增长,美国维持了100多个月的繁荣。等到泡沫破了以后呢,每个人消费都减少,投资过剩就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
  当有过剩生产能力时,经济可能会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生产能力已经过剩了,所以就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企业开工的状况就会很不好,所以企业很可能会破产、裁员,那么就业预期就不好,就业预期不好(导致)消费就会减少。投资跟消费都下降,这个经济就非常……
  而且通常在这种情况之下,货币政策也没有什么作用。货币政策是降低利息,可是生产能力已经过剩了,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了,利息再低,你也不见得投资啊;再一方面呢,如果就业的预期不好,利息再低,你也要储蓄。所以,政府的货币政策就没有好作用。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直接一点,但效果也不会大。为什么呢?因为政府的财政靠赤字能增加得相当有限,而且容易产生政府过度的国债。打个比方来讲,日本在1991年刚刚发生波折的时候,宏观方面出现通货紧缩,日本的国债只占GDP的60%,那么它现在积累的国债已经占到GDP的130%,在所有发达国家是最高的。财政政策是比货币直接,但它的主要问题是会积累很多赤字。
  世界经济走向,我比较悲观,不是说半年、一年或者两年能恢复。而且通常来看,如果繁荣的时间越长,泡沫就越大;泡沫形成的时间越长,调整的时间也就越长。我想可能三四年。三四年能走出去就已经很幸运了。日本现在陷入衰退已经11年。美国的状况比日本稍微好一点,因为美国企业的调整要快一些,这样它的速度可以比日本快一点。但即使这样,大量过剩生产能力也难以消化。
  
  问:你能否预测一下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答:估计维持7%的增长速度是不成问题的。
  
  问:这个速度是快还是慢?
  答:相对世界来讲是快,但相对我们自己的增长潜力还是并不快。我个人认为,像我们目前这个发展阶段,8%-10%的增长速度应该是可行的,如果说我们靠引进技术、靠利用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目前还是有通货紧缩的压力。生产能力仍然过剩,刚才讲的那个道理(恶性循环)就存在。
  
  问:随着出口减弱,人民币现在会不会有贬值的压力?
  答:目前还不会有。因为(虽然)出口减弱,(但)我们基本上还是保持出口盈利的,这是第一点。第二方面就是我们还有资本账户的剩余。总的来讲,外汇的供给还是多嘛。所以,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话,我们还不见得会有贬值的压力。
  
  问:如果没有个人信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就会增加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