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离不开规模动力
茅于轼
(50人论坛·北京)对于城市而言,城和市是联系着的。当集市贸易规模扩大了,参与的人数增加了,原来五天一集的,增加为三天一集;原来三天一集的就变为天天有集。这样,城市的雏型就出现了。
由于大城市供应的商品齐全,生活比较方便,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大城市。而更多的人又创造出更多的需求。需求多了商品就更齐全。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它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城市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上面是从对物和对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来看城市如何取代了集市。我们再从生产这一方面来看,需求会吸引生产。当需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在当地生产就可能比从外地运来更合算。所以当地的需求引起了当地的生产。生产是由人来实现的,人又是有需求的。于是就会有需求和生产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城市逐渐扩大的过程。尤其是对服务的需求是不能从外地进口的,它必须在当地当时来完成。有些城市是因为当地的资源所形成的,比如煤矿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规律便有所不同。
城市的扩大使得它所能供应商品的品种增加,反过来这又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扩大。一些小城市买不到的商品都要到大城市里来解决。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它也使得城市越来越大。这就是城市服务系统的规模效应。以公共汽车为例,乘车的人很少时,公共汽车的班次很稀,乘一次车要等很长的时间,所以乘车的成本很高,这时公共交通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很有限。这就是小城镇中所见到的情况。当乘车的人很多时,公共汽车的班次变密,乘车所需等待的时间缩短,公共交通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增大,这就是大城市里所见到的情况。这解释了为什么大城市公共服务比较好,而小城市就很难做到。电话网,自来水网,煤气管网,邮路网等等在新建时花的成本很大,一旦建成,再增加一个用户所增加的成本是很有限的。在经济学中这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它是造成自然垄断的原因。所以电话网、自来水网等等都是垄断行业。这些垄断行业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所以在大城市中用这些有网络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很低,城市有变得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城市里生活感到更方便,于是产生城市的聚集效应。人口向城市集中。在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同时,农村的人口减少,土地相对地变得充足。从整体上看,人们居住在城市里占用的土地比居住在农村少,所以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可以节约土地。这对于土地十分稀缺的中国来讲是有益的。当然也要注意到,农村的土地价值较低,城市里的土地价值较高。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节约的是低价值的土地,而使用的是高价值的土地,从经济价值来看未必节约了钱。但是城市中土地价高正是因为有大量人口迁入造成的,所以是人口的迁移“创造”了财富。这样创造出的财富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的价值,它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大多数人喜欢城市生活,这证明人口的聚集的确创造了财富,不过它不是表现为人们的收入,而是表现为生活的方便。这种方便是有价值的。正好像有人愿意出高价钱搬迁到繁华地点,图的就是交通更便利,生活更方便。它是物有所值。聪明的城市管理者,应该重视释放城市规模效应的内在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人口迁入城市是对城市有益还是对城市有害?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即使是人口最稀的国家,像澳大利亚,每平方公里才两个人(中国是140人),谈不上什么规模效应,它也限制移民的进入。可是从具体的城市来看,几乎无例外地都欢迎人口迁入。大概只有中国例外。因为人口迁入意味着纳税人的增加,这当然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而人口迁入所引起的成本,如拥挤,水电费,垃圾费等等却是由私人承担的(但环境污染成本要由当地政府承担)。总的说起来,政府是得大于失,所以政府都争取人口的迁入。中国例外的原因可能是政府对居民的补贴太多。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公共交通是补贴的,甚至水费,房租,垃圾等等都要政府补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补贴支出,政府为了减少负担当然不欢迎人口的迁入。所以减少政府补贴是解决我国城市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再有就是当地政府能从居民所纳的税中获得多少分成,也会关系到政府对居民迁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