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仅要考虑分配是否公平还要考虑积累是否可持续
作者:张晓晶    发布:2022-10-25    阅读:8054次   

财联社10月24日讯(记者王全宝 郭松峤)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其中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实际上,去年以来多次的中央会议就提及相关分配制度。去年8月17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提出,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出,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此次,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表述?该如何平衡分配与积累之间的关系?为此,财联社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晶。

在张晓晶看来,在讨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还要考虑到财富积累是否可持续,脱离开财富积累谈财富分配是不现实的。

张晓晶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跟踪分析;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他领衔编撰并定期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负责估算与发布中国季度宏观杠杆率;此外,他还参与、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评估工作;主持中财办重大委托课题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

张晓晶提醒,就当前的财富分配状况来看,再分配力度需要加大,但也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再分配政策与激励政策的相容和平衡。

聚焦发展,财富积累与分配不可偏废

财联社:二十大报告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对此表述你是如何理解的?

张晓晶审视当下,中国的收入与财富分配状况不容乐观。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在0.466左右,而财富分配基尼系数要高得多。分配差距扩大不仅制约了居民消费潜力的提升,也易造成利益冲突和社会内耗,甚至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要在中央政策议程中将其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展望未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高度契合。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在“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共同富裕将是“质的飞跃”的一个最显著标志;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角度,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聚焦发展,财富积累与分配不可偏废。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经济发展是根本。从发展的角度看,财富积累是基础、是前提,因此,当我们在讨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还要考虑到财富积累是否可持续,脱离开财富积累谈财富分配是不现实的。

财联社:在你看来,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秩序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规范?

张晓晶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土地收益)需要得到更有效保障。

二是地区差距仍然较大,这涉及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政府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的力度与精准度。

三是国民收入占比中劳动收入份额在不断下降,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与位势需要调整和再平衡。

四是政府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调节能力需要提高。我国的收入再分配力度要小于OECD国家。OECD国家经过税收和转移性支付后,基尼系数降幅会高达35.3%,而我国再分配政策使得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仅缩小10%左右。

对于财产的保护是可持续财富积累的前提

财联社:在你看来,“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晓晶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需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财富积累机制的可持续性。这个可持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有恒产者有恒心,对于财产的保护是可持续财富积累的前提。其次,财富积累过程中应避免两极分化。财富(资本)的积累扩张是其本性,任其无限积累,最终会走向反面(比如所谓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就是不可持续。因此,需要通过各类制度与政策安排,包括税收、规制、反不正当竞争以及倡导慈善公益等举措,避免财富积累过程中的过度分化。

二是对财富积累机制的规范需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规范财富积累要依法进行。累进税制、房地产税、遗产税等都需要在结合国情、充分论证基础上有序推进。

三是把握好再分配政策与激励政策的相容和平衡。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富积累仍然是促进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就当前的财富分配状况来看,再分配力度需要加大,但也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再分配政策与激励政策的相容和平衡。不能因为过强的再分配政策成为反向激励,抑制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活力,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可能会压抑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这是需要努力避免的。

中国居民部门真正的财富积累仅从改革开放始

财联社:最近,你所著的《传统中国的财富积累与分配:1820年代长三角地区社会财富研究》一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书有关财富分配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张晓晶从财富收入比来看(这是《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用于衡量不平等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财富收入比越高意味着越不平等),以华娄地区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财富收入比大致在3左右(2.91-3.21),与同时期的美国和瑞典相仿,而远低于同时期(及更早)的英、法、荷等西北欧国家。这一结果意味着长三角的财富积累水平并不高,社会分配也相对公平。

从具体的财富分配来看:

1)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1820年代居民部门资产占比94.23%;而公共部门占比仅为5.77%,居民部门占据财富分配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地方政府直接掌控的资产额仅占社会总财富的3.13%。这表明华娄社会是典型的“小政府”或“有限政府”。

2)城镇与乡村之间。华娄农村居民共有财富2500余万两,户均资产约330余两;而城镇居民共有财富1500余万两,户均约320两,城乡差距并不大。可见当时长三角地区尽管城市化率相比以往有所提升,但城乡之间发展仍较为协调。

3)居民部门内部分配。华娄社会中前10%的富裕家庭共占有居民部门53.55%的财富,户均约为1740两;中间80%的中等家庭占有44.07%的财富,户均约为180两;而后10%的贫困家庭则只占有2.39%的财富,户均约78两。富裕家庭的平均财富约是中等家庭的10倍、贫困家庭的20余倍。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比(同时期欧洲前10%的富裕阶层平均占有私人财富的80%以上),可以发现当时长三角社会的贫富分化情况并不严重。考虑到华娄公共物品供给相对充足,民间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其更称得上是前工业化时期“共同富裕”的范本。

财联社:通过你的观察,当前中国在财富积累方面有什么特点?

张晓晶我认为目前中国财富积累方面有如下特点:

1)改革开放前的高储蓄、高积累促进了较快的财富形成,但主要体现在政府财富积累,居民部门的财富增长是微乎其微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底子薄,百姓尚不够温饱,国家还面临着赶超发展的重任。于是,政府动员资源,强制储蓄,提高积累率,加快资本形成,就成为建国之初及后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强制储蓄下的高积累会加快财富形成,但由此形成的财富主要是政府财富,并不是居民财富;居民财富的增长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故事了。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增长奇迹,社会财富(社会各部门净财富的加总)积累大幅提速,甚至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速;而个人财富和高速积累也堪称“史无前例”:发达经济体个人财富积累已经历了数百年,而中国居民部门真正的财富积累仅从改革开放始。

根据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最新估算,截至2019年,中国的全社会净财富达到675.5万亿元,人均社会净财富为48.2万元。其中,居民部门财富为512.6万亿元,人均居民财富达到36.6万元。

1978年,中国居民人均财富尚不足400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人均财富跨过了4000元,1995年突破1万元大关,2009年突破了10万元,2019年人均居民财富达到36.6万元。从人均居民财富的增长来看,1978—198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8%,1990—199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7%,2000—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9%,2010—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3%。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居民财富增速最快。

财联社:那么当前中国在财富分配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张晓晶在财富分配方面,我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改革开放之前,尽管在政府与居民之间,财富分配上主要是向政府倾斜,居民财富积累较少,但居民内部是相对平等的,没有出现较严重的分化。

2)改革开放之后,全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居民的财富积累速度都非常快。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居民部门的财富积累速度超过了政府部门的积累,分配上开始逐步向居民部门倾斜。而且,由于农村改革率先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之初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3)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加速演进,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居民财富积累加快,分化也在加剧。

瑞士信贷《全球财富报告2021》显示: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1,随后有所缓和,降至2019年的0.697,但2020年疫情冲击下再度上升至0.704。最近的一项研究通过富豪榜数据补充部分缺失的高收入人群,所得财产基尼系数进一步提高,达到0.8左右。

此外,基于皮凯蒂领衔的“世界不平等数据库”(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2000年的时候,中国顶端10%人群的财富尚不足居民财富总量的50%,低于同期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

但在此之后,中国的财富分配从一个相对较为平等的水平快速上升,并已经明显超过英、法等较为侧重社会公平与福利的欧洲国家,接近俄罗斯、美国的水平。中国顶端10%人群财富拥有量占居民财富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到不到0.478上升到2011年的0.667;最近10年趋于基本稳定。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