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仍需增发国债
李扬
(50人论坛·北京)随着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几年来国债发行规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国债投资也取得了重大成效,对我国拉动内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来说到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有人就不免担心国债发多了,赤字增大了,会给经济带来风险,还言之凿凿地指出,我国国债发行已接近国际警戒线了。
考察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以及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不难发现,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我国拉动内需仍然要依靠增发国债。
首先,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达40%左右。目前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存差较大,利率水平较低。截至2001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4万亿元。发行国债有利于把银行存款转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消费和培养财源;而且,目前市场价格稳定,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态势都不太明显,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正处于较好的时机。
其次,国家财政对于增发国债还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据测算,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2%上升到2000年的2.9%,仍在公认的警戒线内;从债务角度看,我国债务负担率从1997年的8.1%上升到2001年的20%左右,远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2002年,如果保持2001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债务负担率仍将远低于该警戒线。
另一种比较普遍的担心是有人指出,我国近几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和扩大支出,会产生挤出效应,即政府的扩张性政策,引起对有限借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使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张作用被抵消。
然而,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中国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看,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同时国债投资的成效极其显著,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我国自1996年以来连续7次降息,目前利率保持较低水平,可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导致名义利率的上升。
此外,增发国债也不会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普遍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而国债的投资领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激发民间投资的外部效应,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最后,增发国债同样不会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虽说投资国债可能会挤出一部分居民消费,但这部分财政收入的支出大部分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分析我国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可以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到现在已经有4个年头。4年来,用国债投资的项目总规模已达26000亿元,200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9300亿元。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继续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将成为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