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围绕国家战略定位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作者:金鹏辉    发布:2022-10-27    阅读:8806次   


 金鹏辉 中国金融杂志 2022-10-26 11:13 发表于北京

C

nfinance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历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这十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稳健实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开放稳步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为巡礼式、全景式、全方位反映“非凡十年”的金融成就,本刊特别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全面展示新时代党领导下金融业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充分展现我国金融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金鹏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8期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任,上海要努力开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面、扎实推进,经受住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期实现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确定的战略目标,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的征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12~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同一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也都交出了亮丽“成绩单”: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3倍,金融市场成交额增长4.2倍,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增长3.8倍,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3倍,涉外收支规模增长3.2倍,金融机构总数、金融从业人员均增长近一倍。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在2020年9月和2021年3月连续两次位列第三,目前位列第四,稳居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聚集了全国性股票、债券、外汇、黄金、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交易平台,金融产品登记、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也日益健全。截至2021年末,沪市股票总市值、筹资额分别位列全球第三、第二;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规模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白银、锡、天然橡胶等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原油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中外资金融机构加速集聚。截至2021年末,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707家,外资金融机构约占三分之一。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一半左右,全球资管规模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沪开展业务。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等一批重要国际金融机构或组织也相继落户上海。

金融开放广度深度显著拓展。2014年以来,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金融开放举措先后落地,A股、国债等资产被纳入多个重要国际指数,境外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上海铜”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基准价格相继推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上海作为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和业务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

金融改革创新引领全国。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作为金融改革“试验田”,承担了大量先行先试任务,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金融宜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机构,构建了与国际金融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通过实施“上海金才工程”,金融人才集聚、评价、培养和服务保障机制日趋完善,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持续增加,金融人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上海市)和上海市金融稳定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非法集资专项整治等工作成效明显,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承担意识稳步提升。



人民银行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经验表明,中央银行对于一国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自从党的十四大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机构、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上海充分支持。人民银行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多次来沪开展专项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995年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带头迁入浦东,带动一大批金融机构在陆家嘴集聚。2005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以下简称“上海总部”)成立,形成了宏观调控决策在北京、市场操作管理在上海的格局,巩固了上海作为国内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度联动,出台一系列突破性、引领性改革措施。2019年1月,人民银行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推进举措。此外,人民银行还陆续把票据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城银清算公司等机构设在上海,加上原有的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中国银联、上海清算所、征信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促使全国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向上海集聚。在人民银行总行、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总部充分发挥贴近金融市场的优势,切实抓好政策落实,持续推动金融创新,积极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献计献策、保驾护航。

支持上海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强大的实体经济是支撑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根本和持久的动力。上海总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普惠金融方面,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大力支持上海市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贷信息融合发展。针对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特点,积极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采取多方面措施解决老年人取现难问题。在绿色金融方面,全力配合上海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开展绿色金融先行先试,推动出台《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助力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在科创金融方面,上海总部与上海市科委签署《关于深化科技创新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发布《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在跨境金融方面,上海率先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等试点,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和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中,上海总部及时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落实《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与全市金融机构齐心奋战,保障金融“大动脉”高效畅通,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全力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切实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为上海疫后经济恢复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向全世界展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专业水准和抗压能力。

支持上海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以人民币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金融中心,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人民银行总行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上海总部开展了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存款账户等先行先试探索,承担了代理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境外机构集中办理人民币购售业务备案等全国性职能,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上海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比重近五成,在沪世界500强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超过外汇结算量,人民币成为在沪跨国企业的首选跨境结算币种。

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同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围绕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以及风险监控等金融服务的关键层面推出了30项措施。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大幅扩区。同年10月,人民银行会同各主管部门、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明确了上海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建设的40项措施。在上述政策的指引下,上海总部创设了本外币合一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跨境融资、跨境同业存单、黄金国际板等创新业务。此外,还先后发布四版“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率先开展外汇资本金和外债意愿结汇、放宽对外债权债务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租赁类公司收取外币租金、取消向境外支付担保费和对外担保的行政审批等试点,为上述领域的全国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支持上海加快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人民银行迅速响应,于2020年2月会同各主管部门、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从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在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上海总部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上海推进工作机制”,推动“30条意见”快速落地,并通过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支持临港新片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措施持续加大对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的支持力度。

支持上海加强金融中心建设法治保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人民银行积极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建设,赋予上海总部金融立法前期调研和金融法治研究的全国性职能。2020年8月,上海总部建立金融法治运行监测机制,引入金融市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金融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同时,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复旦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助推上海金融法院出台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致力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软实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景展望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运行网络,纽约、伦敦分属美洲时区和欧洲时区,牢牢占据全球金融中心前两位,从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来看,亚太时区必然要有一个可与纽约、伦敦匹敌的国际金融中心。谁能胜出,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逐年缩小,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优势。相对而言,上海的主要短板是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全球定价能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强。

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着力厚植优势、补齐短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为指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动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金融市场定价能力和国际业务拓展能力,力争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与纽约和伦敦相比肩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

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全力支持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发展“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积极探索与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相适配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发展提供更多金融动力。吸引跨国企业在上海设立全球或区域财资中心,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巩固上海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深入推进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稳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与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对接,推动金融市场开放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上海,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开展业务经营。推动本土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和RCEP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全球化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全金融市场的交易报告库,不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积极营造国际一流的金融发展环境。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适当充实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职能,协调推进中央与地方政策执行。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税制安排,支持基于实体经济的离岸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法治国际化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判例体系”和解决金融纠纷的“上海规则”。健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完善金融人才服务体系,便利海外高层次紧缺金融人才在沪执业。

(责任编辑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