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itor's Note 编者按 摘要 Abstract
胡鞍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王洪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文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月
网络首发时间:2022-10-21
一、导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是人民的现代化,即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2) 中国式现代化史无前例、空前伟大。
与此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3)。
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步入世界强国行列的关键步骤,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具有长期性、全局性作用,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基础,进而为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追求教育现代化开拓新道路,提供中国经验。
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教育要素持续投入积累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教育经费持续投入、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方式不断改革等,具体体现在一国或地区人口或劳动力人力资本(知识、技能以及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定量分析视角看,国际上比较一国人力资本水平所达到的教育现代化程度通常采用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即使用每种教育水平官方规定的期限将受教育程度换算为不同岁(例如,15 岁或25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获得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在中国“五年规划”中正式采用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指标,劳动年龄人口指能从事一定强度工作的成年人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数的差值,即16-59 周岁(含不满60 周岁)的人口数,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人力资源(2);二是预期受教育年限:如果目前与年龄相关的入学率的主要模式保持不变,一名学龄儿童预计将接受教育的年限。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作为人类发展指数(HDI)的人力资本指标,对世界189 个国家进行测量和评价(3)。这两个人力资本水平指标,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一国教育现代化的人力资本成果,为便于进行国际比较,笔者采用这两个指标。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还应采用第三个指标,即总人力资本,指以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力人口总量的乘积度量人力资本存量。教育强国指一国总人力资本存量,即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总人口或劳动力人口总量的乘积,成为该国综合国力的人力资本基础。随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或预期受教育年限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采用多项量化指标: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其中包括受过高等教育比例,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等等(4)。以上指标既可以进行历史比较,充分反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充分反映中国从世界教育大国到世界教育强国的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而言,直接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
笔者以分析总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为主题,深入论述过去70 余年通过教育现代化将中国从世界最大的文盲社会转变为世界人力资本大国,通过建设教育强国将中国从世界人口大国改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由此说明中国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也创造了教育发展奇迹、人力资源奇迹。在此基础上,展望2035年中国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成世界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贡献。
二、中国人口教育基本国情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从1949 年的5.4 亿人增长至2021 年的14.1 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从1950 年的21.8% 降至2021 年的17.9%。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计2023 年中国人口将被印度超过,居世界第二位(5)。中国人口国情决定了中国教育国情,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创办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使中国从落后的教育国成为教育现代化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中国曾是世界上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小学在校生人数一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比重从1970 年的24.9% 降至2020 年的14.1%,其中2003年被印度超过(6),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中等教育学生占世界比重从1970 年的12.4% 上升至2018 年的12.8%,其中2006 年被印度超过(7),居世界第二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在校生从1978 年的1.11 万人增长到2021 年的333.2 万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从85.6 万人增长到3496 万人(1),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是各类现代化资源资本中最具丰富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价值的资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总人口为14.1 亿人,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13.7 亿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3.32 亿人)的4.25 倍(2);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7.92 亿人,超过OECD 国家的6.75 亿人,相当于美国劳动力人口(1.65 亿人)的4.8 倍,占世界劳动力人口总数的23%(3),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最大优势之一。
作为世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4),中国劳动力资源始终居世界首位(5)。这意味着开发人力资源,可以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可以形成人力资本优势。人力资本是指体现于劳动者自身的资本,例如,劳动者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支出;第二,卫生保健支出;第三,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第四,移民入境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和卫生保健支出,分别形成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均收入,创造个人财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源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任务之一(6)。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通过教育现代化,对全体人民进行教育投资,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以及终身学习,实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任务之一。具体而言,要优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7),进而提高全体人民教育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发展能力(劳动生产率),创造各种社会财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个人收入与家庭财富。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8)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与战略目标。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是:“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9) 在世界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唯一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现代化是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涉及土地、资源、能源、资本、劳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信息和知识等现代要素,涉及要素组合方式,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有的要素组合方式要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有的要素组合方式要由政府有效提供,有的要素组合方式要由两种机制共同提供;现代化是一个连续积累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量变再到部分质变,引起质变(1)。
从世界现代经济增长历史视角看,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第一是技术进步;第二是物力资本的积累;第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即人的技能、教育、组织能力的改进;第四是单个国家经济通过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投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地走向一体化(2)。
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看,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从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建设到加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是教育现代要素逐步占据主导性、支配性地位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不断增加教育的现代化因素,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现代化体系,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进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高于OECD 国家平均水平)的过程。截至2020 年年底,中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教育规模、教育投入和教育基础设施(最主要的社会基础设施),以及教育产出等主要指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3),基本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公共性和国家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调动各级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及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全面统筹各方面教育资源,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
第三,不断挖掘利用中国教育元素,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使之不断现代化,将其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针对中国区域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探索中西结合、有所同、有所不同的开放性、差异化、多元互补的教育发展模式,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别地推进战略规划实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在追赶并缩小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差距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学派、中国(教育)创新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体系,建成世界最大的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教育现代化,更具社会主义因素和中华文化元素,这是一个既追赶又超越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因素看,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人民教育这一大事的优越性,既可以在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公共教育投入低的情况下,实现跨越式的现代化教育发展,又可以在较美国等发达国家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的情况下促进实现全国范围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平等,使教育现代化要素投资并普及于全体人民的全生命周期,即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安排,使教育现代化成果直接惠及全体人民福祉,并不断提高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从中国教育特色因素看,开放式地广泛吸取西方现代教育的精华,“洋为中用”,使教育更加现代化、国际化;中国现代教育充分汲取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思想,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古为今用”,甄别并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加速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1),本质是创新并加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和标志。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使十几亿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进步、终身受益的现代化过程,特别是使全体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首次提出13 项分类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扩展为15 项分类强国目标。其中,教育强国是全面实现其他12 项强国目标的人力资源基础,在整体强国目标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创新性作用。尤其是与教育强国密切相关的强国目标,包括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因此,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取得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成就(1949-2020 年)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就预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而且创造了从文盲充斥的人口大国到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又一奇迹。毛泽东同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本国情概括为“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发达(3)。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人才比例最少的国家,这是中国人口及人力资本的基本国情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初始起点(4)。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人力资本积累经历了五个阶段:精英教育驱动阶段;初等教育驱动阶段;中等教育驱动阶段;高等教育驱动阶段;终身教育驱动阶段(5)。就高等教育而言,毛入学率低于15% 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 进入大众化阶段,达到50% 为基本普及,超过70% 则为高度普及(6)。
(一)从文盲充斥大国到初级教育大国(1949-1978 年)
1949 年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国家。根据安格斯·麦迪森估计,1950 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 国际元)为439 国际元,仅相当于美国人均GDP(9561 国际元)的4.6%,居世界后列(7)。1949 年,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80%,学前毛入园率为0.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20%(8),全国小学生人数为2439 万人,初中毛入学率为3.1%,高中毛入学率为1.1%,中等学校在校生为126.8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0.26%(9),全国大学在校生仅为11.7 万人,大学毕业生仅为18.5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0.34‰ ;中学毕业生累计为400 万人,占总人口的0.74%;小学毕业生为7000 万人,占总人口的12.9%;文盲人口高达4.32 亿人,占总人口的80%。笔者估计,当时全国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01 年。根据安格斯·麦迪森估计,1820 年,美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75 年、日本为1.5 年(1),根据R.Barro 和J.W.Lee 估计,1950 年,发达国家(24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6.22 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6.1%,相当于发展中国家(122 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2.05 年)的一半(2)。正是在极低的发展水平上,中国共产党启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开始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与此同时,开启了面向并投资于全体人民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发展人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1 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3)。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迅速,在校学生人数增长较快,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入学率迅速提高。
到1978 年,中国取得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成绩:一是基本建立了门类齐全、超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国各级各类在校生规模从1949 年的2554.7 万人增长到22261.5 万人,相当于1949 年的8.71 倍,占总人口比重从4.7%提高至23.1%(4);二是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小学净入学率由1949 年的20%(5) 上升为94%,1978 年,中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波峰,出现这一次波峰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小学教育全面普及,属于初等教育(主要是小学教育)驱动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后,初中入学率迅速提高,由于小学和初中学生规模大,加速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三是扫除大部分文盲和半文盲人口,迅速降低了文盲率,文盲人口由1949 年的4.32 亿人减少至1982 年的2.3 亿人;成人文盲率由1949 年的80% 迅速下降为1982 年的22.81%,成为世界上文盲率减少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提供的数据,1982 年,中国人口识字率达到66%,高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64%),远超印度41% 的识字率(1981 年)(6)。其中,中国女性识字率达到51%,远远超过印度女性识字率(26%),略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4%)(7);四是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估计1960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2 年,1970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3.2年,到1978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4 年,是1949年的4 倍多,明显高于印度(约2.6 年)。总人力资本(指15-64岁人口与平均受教育年限乘积)由1949 年的5.24 亿人年上升至1982 年的28.82亿人年,年均增速高达5.3%,增长了近8倍,成为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本基础,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 二) 从初级教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1978-2000 年)
1977 年,中国教育事业迈入新阶段。1977 年、1978 年高等教育分别招收了27.3 万人、40.1 万人,超过了1960 年高峰的32.3 万人(8);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 年招收了1 万人;建立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公开选派出国留学生和进修生,1978 年选派了860 人,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长远的人力资本积累奠定了重要的教育制度基础。
在20 世纪80 年代,党中央提出并迅速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 年4 月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义务教育发展看,这一时期主要是提高初中毛入学率,属于初中教育驱动阶段,同时,巩固小学入学率、提高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到1990年,小学毛入学率达到111%,初中毛入学率提高到66.7%。2000 年,小学毛入学率保持在104.6%,初中毛入学率突破88.6%(1)。
与此同时,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也在加速发展,对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 高中毛入学率达到33.6%, 到2000 年突破42.8%,中国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占世界比重达到18.1%(2)(3)。从高等教育发展看,中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1978 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为85.6 万人,到2000 年上升到556 万人,相当于1978 年的6.5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1% 提高到12.5%(4)。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中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看,中国为8%,低于美国水平(1999 年为73%),同时,略低于印度水平(2000 年为10%)(5)。从1980 年之后,中国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到1990 年达到6.43 年,到2000 年提高到7.83 年,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明显缩少。1980-2000 年间,中国总人力资本年平均增长率为3.48%,明显高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0.94%)。
(三)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2000-2020 年)
中国紧抓21 世纪前20 年人口红利窗口期以及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了从世界人口大国到世界人力资本大国的重大转变。2003 年,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出版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一书具有前瞻性地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到2020 年,中国将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大目标。2010 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中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出到2020 年的主要目标和指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 年提高到13.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 年提高到11.2 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 年翻一番(6)。
2000-2020 年间,全国总人口增长11.4%,年均增速为5‰,进入人口零增长阶段(即小于2‰,2020 年增速为1.45‰),主要教育指标及人力资本水平大幅度增长(见表1)。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 年的46.1% 提高至2021 年的88.1%,提高了42 个百分点,超过了原定2020 年达到70% 的目标;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从2010 年的91.1% 提高至2021 年的95.4%(7),略高于原定2020 年达到95% 的目标,其中,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入学全面实行,90.9% 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8);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高中毛入学率从2000 年的42.8% 上升到2021 年的91.4%,提高了48.6 个百分点(9),超过了原定2020 年达到90% 的目标,全国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00 年2485.6 万人上升至2020 年的4122.6万人,年均增速2.6%。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内涵式发展,创办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从2000 年的1041 所上升至2021 年的2738 所,相当于2000 年的2.63 倍,在校生人数从2000 年的719.1 万人上升至2020 年的3285.3 万人,相当于2000 年的5.91 倍,年均增速高达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 年的12.5%上升到2021 年的57.8%(10),提高了45.3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2 个百分点,超过了原定2020 年达到40% 的目标。同期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 年的19.1% 提高至2020 年的40.2%,仅提高21.1 个百分点(1)。远远超过印度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9%)(2)。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599.3万人,超过原定2020 年达到3550 万人的目标,其中,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314 万人,明显超过原定2020 年突破200 万人的目标,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从精英教育(毛入学率小于15%,2002 年之前)到大众化教育(毛入学率大于15%,2002 年之后)、再到普及化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2019 年之后),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 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2000 年的30.1 万人上升至2021 年的333.2 万人,相当于2000 年的11 倍,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之国,每年为全社会培养超千万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全国仅研究生毕业生累计达到872 万人(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4 年的2.5% 上升至2020 年的63.9%,超过世界女性平均毛入学率(为43.2%)(4)。总体而言,中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5)。
中国紧抓改革开放40 余年的人口红利窗口期,主动创造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了从世界人口最大国到世界人力资本最大国的重大转变。2000-2021 年间,全国总人口增长11.5%,年均增速为5‰,已进入人口零增长阶段(即小于1‰,2021年增速为0.34‰ (6)),但是,中国仍处在教育红利上升期,主要教育指标及人力资本水平大幅度增长(见表1)。特别是对标2030 年完成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强化一流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定位(7)。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现代化在世界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性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发展奇迹。1949 年全国90% 的人口为文盲或半文盲;到1982 年全国文盲率降至1/3 ;到2020 年降至2.67%,在发展中人口大国率先消除了文盲。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0.26% 上升至1990 年的3.4%,到2021 年达到57.8%,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口径为58.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7.6%)。中国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50 年的1 年提高至1982 年的4.6 年, 到2020 年的9.91 年,年均增速3.3%;劳动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2021 年达到10.9 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4.9%(1)。此外,中国高中及以上(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数从1949年的35.6 万人上升至2020 年的4.31 亿人,增长了1200 倍,超过美国总人口(2020 年3.29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从1949 年的18 万人上升至2020 年的2.18 亿人,是美国劳动力人口(1.63 亿人)的1.34 倍。换言之,中国仅用70 余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世界文盲人口大国迈向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其中,教育现代化发挥了最大的战略性、长期性作用,促进了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即提高所有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能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必然使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2)。
2021 年,中国人均GDP(2017 年国际元)在世界排位上升至第79 位,2020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世界的排位从2000 年的第117 位跃居第57 位(3),明显高于中国人均GDP 在世界的排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余年来,中国人口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较为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中国实现了从世界最大的文盲充斥国到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本国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超大规模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丰富、最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优势,为实现经济赶超、产业赶超、科技赶超、外贸赶超提供了巨大的长期人力资本红利,也形成两者良性互动助推动态关系,从“一穷二白”到民富国强,为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惠及14 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作出重大的教育贡献、人力资本贡献,为未来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
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与指标(2021-2035 年)
创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需要加大力度投资全体人民,稳步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新转变,发挥教育红利更深层次的促进作用,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将发展挑战转变为发展机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即现代教育要素在全体人民身上不断发展、不断满足、不断平衡、不断加强、不断提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再到终身学习。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超前发展,发挥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累积性作用,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随着中国人口及人力资源国情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已经进入人口红利中后期,之后将进入逐步下降期;另一方面,处在教育红利、人力资本红利、人力资源红利、人才红利持续上升期,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主要教育发展指标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前列(5)。
随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中国第二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中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1)。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世界教育强国战略目标(2)。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3)。未来一段时间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世界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到2025 年,中国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增强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 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 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 年,比2020 年的10.8 年再增加0.5 年(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5)
总体而言,中国教育现代化仍处在关键发展阶段,同时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立足于国家长远发展需求,面向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强国、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社会、体系完备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不断为国家发展创造教育红利,使中国教育水平率先达到OECD 国家水平,促进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笔者分析了到2035 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的主要教育目标和指标发展趋势(见表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标志有四点。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各类教育指标特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OECD 国家水平(2020 年为77%)(6)。二是中国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到2035 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6.5 年。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统计,2021 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2 年,低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16.5年(7),是其86%,仍有提升空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从2021 年的2.4 亿人增加到2035 年的超过4 亿人,人才资源总量从2.2 亿人到2035 年超过3.2 亿人。三是充分体现“全体人民的教育现代化”,用三个五年规划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使中国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或接近届时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平均值,再上一个更高的新的台阶。四是培养一大批高端人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发展在职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总规模可增长2 倍左右,成为中国未来时期中高端人才的主要来源。
到2035 年,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总目标和量化的关键发展指标趋势以及主要途径包括几个方面(见表2)。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首先,学前教育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影响每个家庭及个人终身,具有明显的私人(家庭)收益率,充分落实和体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目标。其次,学前教育在中国还有更大规模的社会收益率,是2035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中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09 年的50.9% 已提高至2021 年的88.1%,明显高于OECD 国家的82%(1),力争到2035 年达到97%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最后,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年版)》,实行幼儿学前教育资助,减免保教费。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这一水平由2021 年的95.4% 提高至2035年的99% 以上。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年版)》,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补助。
第三,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用3 个五年规划实现12 年义务教育。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21 年的91.4% 提高至2035年的99%(2019 年OECD 国家为105.8%)(3)。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年版)》,逐步增加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逐步推行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不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可率先实行12 年义务教育。
第四,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教育竞争力、创新力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21 年的57.8%,提高至2035 年75% 以上,达到OECD 国家平均水平(2020 年为76.9%(1)),力争达到80% 或以上,至少提高20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 个百分点(2),其中,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20 年的63.9%提高到OECD 国家平均水平(2020 年OECD 国家为83.5%)(3)。在校研究生人数从2021 年的333 万人增长至2035 年的1000 万人,吸收更多的在职付费研究生。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学科布局,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调整学费水平和结构,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力度,有效执行《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精准助学(4)。与此同时,更加注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并将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国家工程。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加凸显,在中国就业总人数已达高峰且不断减少、特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的背景下(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总数持续增加,每年高达1000 万人以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防现代化发展的新生力量。未来时期,中国人力资源红利、人才红利更加凸显,预计中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将从2021 年的2.4 亿人提高到2035 年超过4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7% 提高至25% 以上,人才总量从2.2 亿人提高到3.2 亿人以上(6),占就业人口总数比重从29.5% 提高到40% 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人才之国。由此可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进程中,人才始终是第一资源、创新始终是第一动力,对全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防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更可持续。
第五,中国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极高人类发展水平。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统计,2018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3.9 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7 年,但低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16.4 年(7),力争用三个五年规划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使中国新生劳动力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从2018 年的13.9 年提高到16 年以上(2018 年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新生劳动力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6.4 年(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4 年(2018 年数据,相当于高中及以上)提高至16.4 年左右(相当于本科及以上)(9),其中,新增劳动力中受高中及高等教育比例达到95% 以上(10),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再翻一番以上,特别是扩大在职研究生规模,每年毕业生人数可达百万人以上,累计人数达到1500 万人以上,成为未来时期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来源。
第六,中国有条件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GDP 到2035 年比2020 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教育总经费(包括家庭教育支出)力争增长3 倍以上,按2020 年价格,总经费从5.3 万亿元增长至15.7 万亿元以上,相当于2020 年的3 倍,与GDP 之比从2021 年的5.2% 提高至2035 年的7.5% 以上,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与GDP 之比从2021 年的4.2% 到2035 年力争达到5.5% 以上。现阶段,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支出能力明显提高,今后要加大助学无息贷款力度,继续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多样化精准补贴,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助教、助学、助研、助岗、勤工俭学,等等。
第七,全面提升各类教育质量。在中国在校生总规模持续下降、教育总经费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有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类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包括办好学前3 年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1),满足超大规模受教育群体多样性、多元化、高质量、全生命周期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巨大需求。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线下、线上等多样化方式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保障不同学龄阶段学生享受平等高质量教育权利,构建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
第八,全面建设世界规模最大、总体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强国。使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全面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宏大的大专及以上教育基础,特别是培养一大批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国际留学生,同时,吸引一大批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国外教授教师人才。
第九,不断提高全社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一是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与GDP 之比,从2021 年的4.2% 提高至2035 年的5.5% 以上(2018年OECD 国家为4.9%(2))。二是提高全社会教育总经费与GDP 之比,从2021 年的5.2% 提高至2035年的7.5% 以上。三是在经济总量翻一番的条件下,力争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增长3 倍,按2020 年不变价格计算,预计全社会教育总经费从2020 年的5.3 万亿元,到2035 年达16 万亿元,按2017年国际元及购买力平价因子(4.184)计算,相当于从1.27 万亿国际元提高至3.82 万亿国际元,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支出国,同期年均增速为7.6%,既高于经济增速(5.5%),相对经济增速弹性的1.382,也高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速(6% 左右),成为中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投入基础,中国已具备实现上述目标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
未来时期,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面临许多重大挑战和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2.91 亿在校生对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超大规模在校生人数高达2.91 亿人,与公共财政教育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较低的突出矛盾。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0 年的3.6% 提高至2020 年的4.2%,略低于世界平均比重的4.3%和OECD 国家平均比重的4.9%,相当于教育总经费占GDP 比重5.2% 的80.8%,作为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0% 来自一般公共预算经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80% 来自地方政府教育支出(3)。由于国家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由2010 年的20.2% 降至2020 年的18%,一般性公共支出占GDP 比重从21.8% 提高至24.2%(4)。客观上看,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下降制约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的提高,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今后,财政收入与支出占GDP 比重将持续提高,有助于增加上述国家一般性公共支出与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
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包括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从2010 年的2385.6 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3829.3 万人,增长了60.5%,此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实际达到4430 万人(1),而人均实际投入经费持续增长,成为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
三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已进入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旨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教育信息化正在从1.0 时代进入2.0 时代,到2022 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3)。对教育系统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和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各类学校投资需求越来越大。
四是中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仍需不断改变。成为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面临的多重挑战,决定并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加快从数量发展型转向高质量发展型,不仅要实现2035 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而且要为实现2035 年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作出巨大的教育与人才贡献。
六、高质量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主要思路和建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为此,要在中国教育领域全面贯彻“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又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破除体制机制壁垒,适应、释放教育生产力发展,深化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生产力从不公平到公平、从不充分到充分的转变,促进教育资本(包括教育投入、科技研发资本、教育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向人才、文化、科技、创新不断转化。
第一,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并作出战略部 署(4)。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建议》,进一步精准化、量化、细化未来三个五年教育现代化规划的顶层设计,既要相互衔接,又要与时俱进,力争每5 年迈上一个台阶,15 年连续迈上3 个台阶,如期实现2035 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为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高质量的各类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
第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 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 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20.6%,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新生力量,全国专任教师1844.37 万人(5),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重的2.4%,而教育总经费占GDP 比重仅为5.23%,以相对较低的教育投入支撑了超大规模教育人口(包括在校生、教师及工作人员),培养和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巨大贡献。按照人的全生命周期,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四,随着中国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居民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不断提高。首先,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从2020 年的4.22% 提高至2035 年的5.0% 以上(1),力争教育总经费占GDP 比重从2020年的5.23% 提高至2035 年的7% 左右。其次,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对家庭所得税中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包括学费、住宿费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抵扣,而学费应适当反映教育成本与私人回报率,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
第五,逐步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总经费、研发支出、卫生总经费)与GDP 之比。从2020 年的14.7% 提高至2035 年的20% 左右。其中,教育总经费与GDP 之比从2020 年的5.2% 提高至7.5% 以上;研发总经费与GDP 之比从2.4%提高至3.1% 以上,2021 年, 中国研发总经费(2017 年国际元)已经达到5107 亿国际元,相当于美国2021 年研发总经费(7221 亿国际元)的70.7%(2);卫生总经费与GDP 之比从2020 年的7.1%提高至9% 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本投资国(2017 年国际元),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国防建设产生超大规模的人力资本红利。
第六,持续提高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20 年的10.8 年提高至2035 年的12 年以上,相对美国(13.3 年)的69% 提高至2035 年的8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8 年提高至16.5 年以上(相当于本科及以上),年均增速保持在1% 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发挥抵消部分就业人员下降的作用(3)。中国总人力资本再上新台阶。到2035 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即15-64 岁人口数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之乘积,从2020 年的88.7 亿人年达到98.1 亿人年,增长10.6%,相当于美国总人力资本51.55亿人年的1.9 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七,持续促进中国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增长。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 年的1.2 亿人增长到2019 年的2.2 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 万人增长到7839.8 万人(4)。全国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20 年的509 万人年到2035 年至少翻一番(5),超过1000 万人年以上,将位居世界首位。“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6) 中国人才总量从2020 年的2.2 亿人上升至2030 年的2.9 亿人以上,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从29.3% 上升至40% 以上;到2035 年,达到3.2 亿人以上,比2020 年增加1 亿人,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接近美国总人口(2035 年为3.58 亿人(7)),约占总就业人数的50%,中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表明,中国就业人员总数从2014 年开始下降,但是全国各类人才总量不断上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
第八,着力推动教育与数字技术规范高效融合。数字教育是中国数字领域发展的先行领域,以数字教育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按照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客观需要,推动教育与信息科技规范的有效融合发展,扩大数字教育的应用场景,以数字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促进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强化教育的育人育才功能,推动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学习型国家氛围,共同建设良好的全社会育人生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各种类型的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可和多维转换。
七、结语:2035 年如期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成世界教育强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中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确定了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实现路径。根据《建议》,确定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建成教育强国。
笔者详细分析和展望2021-2035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包括16 个指标,并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从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实践看,除了财政性教育经费与GDP 之比等投入指标外,多项指标会超过预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现代化与全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代化将形成互动关系以及合力驱动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源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任务之一(1)。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通过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实现教育现代化,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2),进而提高全体人民教育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发展能力(劳动生产率),创造各种财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通过实现教育强国,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 周年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原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